一、博物馆工作
圆满完成博物馆日常讲解接待管理工作,积极提升博物馆内涵建设,营造育人氛围。一是利用博物馆开展文化传承和劳动教育实践课。组织我院2021级傣医学专业学生,建设班级四塔药园,组织学生在博物馆中庭开展中药、民族药种植等一系列实践活动,已种植驳骨丹、川芎、麦冬、丹参等药材20余种。二是馆藏资源充分发挥科普宣传作用。编写出版《走进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》专著,完成馆藏“曼唐”画册初稿编撰。三是科普研究有特色。依托获立项的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“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能力提升”项目,博物馆“檀心杯”文创设计大赛、开展傣医药香包等文创产品设计工作。四是基地建设有进展。我馆荣获2021-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并授牌。五是科普宣传队伍有加强。通过社团招新考核、举办“兰茂杯”博物馆讲解员大赛活动,为科普讲解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。六是活动育人效果好。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的力量—“传统医药的色与香”为主题开展中药拼图及药物寻踪科普活动。七是参与《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内涵提升》项目。完成博物馆所有傣医古籍贝叶经、棉纸经40余册、馆藏藏医曼唐数字化采集、保护工作。八是及时更新完成博物馆网站和博物馆公众微信号宣传报道工作。年度微信公众号推文30篇,浏览量12000人次,网站宣传更新20篇,浏览量3000人次。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在传承和普及中医药文化的作用,提高社会对中医药、民族医药文化的认识。
二、取得标志性成果
一是博物馆入选2021-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并授牌;二是出版博物馆专著《走进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》;三是指导拍摄的普宣传视频民族医药特色疗法《傣医咱雅》疗法《点线灸》疗法入选第三届全国中医药文化知识大赛决赛。